——宿松县程岭乡“两学一做”助力脱贫提质增效
如何脱贫?怎样才能脱贫?给与“发动机”是脱贫的关键所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宿松县程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习教育动作早,起步快,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注重统筹兼顾,将“两学一做”与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中吃透露了扶贫工作政策、统一了思想自觉;在“做”上敢为人先、勇于担责,不折不扣的落实了县委的政策和部署,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扶贫工作成效。
党员是脱贫致富的动力
一个党员就是一座发动机,成为村民脱贫的动力之源。村民汪建华是村里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由于缺资金、缺技术使他的脱贫致富的梦想很难实现。2015年底在村组的介绍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选择“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千方百计筹到了启动资金,搭建了两个鸡舍总面积800多平方米,专业养殖土鸡。由于今年高温天气持续很长,鸡苗死亡率居高不下,鸡舍迫切需要添置供电降温设备,汪建华做了一个预算最低需要3万多元,才能解决问题。搭好鸡舍、添置鸡苗后,他的资金已所剩无几了。就在他为此一筹莫展之时,汪建华的帮扶联系人程岭农商行行长刘方表上门服务,通过详细了解情况后为他办理了小额贷款扶贫政策,及时解决了他的困难。目前,汪建华已出栏2万多只土鸡,还有1万多只土鸡存栏。
像汪建华这样得到党员帮助的还有很多。今年10月份,程岭乡党委还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系统清洗工作要求,将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分成4个工作组,按照交叉互审的原则,利用3天的时间对全乡在册贫困户5309人信息进行比对审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保证贫困信息真实无误,坚决抵制打击弄虚作假行为。截止今年,党员干部帮助对象户成功脱贫425户、1644人。按照党员领导干部重点联系2户、乡机关党员干部每人联系3户、驻村党员干部和村两委党员干部包村包组联户的标准将乡村两级90名党员干部与全乡1597户在册贫困户结成对子,想方设法为他们脱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党小组是脱贫致富的油门
“依托党小组,以前我们解决不好的矛盾,现在也容易解决了,特别是村级日常事务方面,党小组党员主动为村级事业分忧解难,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也好做许多。”这是程岭村一位村干发自肺腑的一段话。
将“两学一做”学习课堂搬进党小组组长家中,以党小组为单位,以茶话会的方式学习政策、讨论村里的集体工作,既联络了感情,又为集体事业统一了思想、发掘了民力民智,推进了工作。这是程岭乡“两学一做”的特色提亮做法,也是该乡贫困村纱帽村党总支最先试行的工作方法。纱帽村是计划2017年需要脱贫出列的贫困村,该村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5130人,党员114人,党小组13个,是程岭乡最大的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级基础设施滞后。目前,该村两委干部7人,在册贫困户323户1091人,如何有效快速的促进村民增收、尽快脱掉贫困帽子,是该村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两学一做”党小组组织集中学习的契机,该村创造性地将扶贫政策知识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及重难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带入了党小组学习课堂,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切实实发挥了党小组的建言献策作用。据统计,党小组帮助解决村级征地拆迁矛盾3起、帮助入户宣传扶贫政策600多人次,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筹资酬劳近60余万元,极大促进了村级工作进度。
党组织是脱贫致富的引擎
程岭乡党委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不因是非重点贫困乡镇而降低要求。全乡8个村,只有两个贫困村,但对非贫困村坚持工作同布置,考核同要求,尤为注重把加强基层党建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为发展集体经济保驾护航、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将全乡党员干部分成8个工作组驻村帮扶村级工作,在充分征求群众发展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本村资源实际,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政策扶持。今年该乡光伏发电共计80户集中落户安装;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已确定28户118人,目前已全部动工;产业扶贫贷款累计发放35笔、168万元;雨露计划享受对象54人;县农委在纱帽村加大农业项目投入,已规划3100亩口粮田建设项目、1025亩优质油菜籽项目,合计投入资金130万;二有效发掘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精准扶贫项目宿松金凯光伏电力有限公司落户程岭,凿山村何屋、毛屋两个村民组部分山场、荒地和水塘合计面积545.2亩出租给宿松金凯光伏电力有限公司,用于20MW光伏发电站扶贫项目建设,惠及群众1000多人;三是积极吸收发展非公企业党支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4年成立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养殖业),带动群众发展精养鱼池1000多亩、养殖肉牛800余头等,两年为贫困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500多人次,带动群众就业近100户。今年先后成立东全种养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投资1000万发展规模种植,带动贫困户就业150余户,600多人;成立绿通生态农业合作社党支部,流转山场300余亩,发展油茶种植与其他经济农作物套种,带动贫困户就业30余户,100余人。本报通讯员 孙松【10月28日 5版头条】